①圖為廣雅中學英語組師生在討論教材單元“主題大觀念”的提取與理解。
②教研實踐共同體的專家教師(左)在指導新手教師備課。 羅青 攝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大觀念教學”的重要性,要求超越對知識點的簡單記憶,通過整合和提煉零散的概念,形成有意義的學習模式,構建起對學科的連貫理解和整體理解。為促進新課標落地課堂并發(fā)揮“大觀念教學”理念在英語課程建設和日常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助力高中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廣東廣雅中學英語學科組與澳門大學研究人員組成項目組,構建起集互動交流、資源共享、教學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線上、線下跨區(qū)域研修平臺,建設大觀念教研實踐共同體,利用多種先進的技術手段,開展豐富多樣的跨區(qū)域“大觀念教學”研討活動,為教師提供了教學創(chuàng)新和專業(yè)發(fā)展的平臺,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加高效的學習環(huán)境。
1
信息技術奠基,打造全時空教師學習共同體
為促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落地課堂并切實提升中學英語教師運用大觀念進行教學設計和實踐的能力,項目組充分整合多媒體、大數(shù)據、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系統(tǒng)化、精細化的教師培訓學習和工作坊活動:首先,通過騰訊會議、釘釘?shù)纫曨l會議平臺,邀請國內外“大觀念教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從大觀念的概念內涵、理論基礎、應用價值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闡述,幫助教師厘清概念,理清思路;其次,邀請一線優(yōu)秀教師和教研員,通過網絡直播、慕課、專題訪談等形式介紹“大觀念教學”的實踐案例,分別從教學設計、課堂實施、學業(yè)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入手,圍繞語篇閱讀、學習任務、跨文化交際等具體教學場景,分享如何挖掘英語學科大觀念、如何將大觀念融入課堂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生成與應用大觀念等。這些鮮活生動的案例,一方面為教師實踐“大觀念教學”提供了直觀的范例支撐,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熱情和行動意愿。
項目組還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聚合平臺,將專家講座、案例分享的視頻資源進行系統(tǒng)收集、智能分類和主題標注,建立內容豐富、條理清晰、查找便捷的可持續(xù)學習資源庫,方便教師隨時隨地開展個性化學習。
此外,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線下“大觀念教學”工作坊,設置了小組討論、教學情境模擬等環(huán)節(jié),引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實踐,深度探討英語學科有哪些大觀念,并開展圍繞大觀念的教學活動設計。教師們在頭腦風暴中激發(fā)思維火花,在小組討論中碰撞觀點看法,在情境模擬中檢驗設計方案。工作坊開展的過程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技術還能夠針對教師表達的關鍵詞、語音語調等進行智能分析,自動生成討論概要、發(fā)言重點等反饋信息,幫助教師即時調整討論方向和互動方式。
線上培訓和線下工作坊的有機融合,突破了時空界限,拓寬了教師視野,加深了教師對“大觀念教學”的理解和認同。視頻會議、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基于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等便捷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得培訓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反饋機制更加靈活精準,學習體驗更加智能,學習方式更加靈活。
2
信息技術支撐,開展集體備課及在線課例指導
在培訓學習的基礎上,項目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勢,依托騰訊會議、釘釘?shù)榷喾絽f(xié)作平臺,組織教師開展線上集體備課和“多對一”(多位專家對一名英語教師)的課例指導,力求在集體智慧的交流碰撞中精準查找問題癥結,在個性化的對癥指導中有效破解實踐困境。
我們搭建了云端教研協(xié)作平臺,對教師的教學需求進行“智能畫像”,將教學風格、實踐需求相似的教師匹配成不同的研討小組。小組成員定期在線上開展頭腦風暴、集中研討、課例分享等集體備課活動?;顒忧?,成員將各自設計的教學方案提交至協(xié)作平臺的資源庫,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方案的重難點、思路策略、資源鏈接等進行識別提煉,生成可視化的方案概覽圖,方便成員梳理思路、把握重點?;顒又?,成員圍繞方案概覽圖展開深度討論,運用可視化協(xié)作工具,從教學定位、活動設計、資源選擇、考核評價等方面逐一檢視每個環(huán)節(jié),查漏補缺,優(yōu)化完善。在集體智慧的交流互鑒中,教師獲得了多元視角和創(chuàng)新靈感,備課質量和教研效率顯著提升。
在集體備課的同時,項目組還開展了學科專家“多對一”課例指導。學科專家定期梳理教學疑問,主動為教師答疑解惑,并利用視頻交流工具,開展面對面的在線研討。在研討過程中,專家綜合運用屏幕共享、白板演示、情境模擬、遠程控制等功能,針對備課方案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精準診斷與悉心指導。比如,有教師在設計語篇語法教學時發(fā)現(xiàn),學生很難在語篇中辨識和理解特定的語法結構。針對這一問題,學科專家通過遠程控制教師的電腦,示范如何利用語料庫和文本可視化工具,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語法結構在語篇中的應用特點,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集體備課和“多對一”課例指導,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空限制,搭建了跨學校、跨地區(qū)的網絡化協(xié)作平臺。依托多媒體、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教研內容更加精準,研討過程更加高效,研討結果可視可感,使得集體備課不流于形式,教學指導不浮于表面。教研活動從“要我研”“要我改”轉變?yōu)椤拔乙小薄拔視摹?,教師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熱情被充分激發(fā)。
3
信息技術賦能,助力教師實施“大觀念教學”
在前期培訓和研討的基礎上,全體項目教師開始積極探索“大觀念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地實踐。依托信息技術,教師們充分利用在線學習平臺、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等手段,創(chuàng)設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體會語言運用,實現(xiàn)知識內化和能力提升。
例如,在教學“Bridging Cultures”(架起文化橋梁)這一單元主題時,教師首先利用在線學習平臺,設置了一系列圍繞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究任務。學生分組在網絡上搜集、整理不同國家的招牌、菜單、節(jié)日習俗等英文素材,運用文本挖掘等技術,歸納語言反映的文化內涵,總結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隨后,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營造虛擬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設置任務驅動型的體驗式學習項目。學生扮演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在虛擬情境中與其他角色進行對話互動,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體驗跨文化交際的樂趣和挑戰(zhàn)。學生還走進社區(qū),采訪生活在身邊的外國人,記錄他們在中國生活的點點滴滴,了解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趣事和挑戰(zhàn),提煉語言應用的文化注意事項。整個教學過程從語言學習、課堂體驗到社區(qū)研究,構建“語言支持內容表達、內容推動知識生成和學習”的語言學習生態(tài),學生在沉浸式、交互式的體驗中運用語言,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領悟語言的力量,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識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類似的“大觀念教學”實踐在各班級如火如荼地開展。為進一步凝練經驗,優(yōu)化教學方案,項目組定期組織教師利用騰訊會議、釘釘直播等工具開展在線研討,交流“大觀念教學”心得。研討過程中,高校相關專家和博士生等參與指導,利用多媒體技術記錄每位教師的研修過程、成長軌跡,形成可追溯、可分析、可視化的教師成長大數(shù)據,精準匹配培訓資源,助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總之,信息技術手段為“大觀念教學”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平臺、豐富的訓練樣式和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為英語教學變革注入了強大動力,開啟了智慧課堂的嶄新圖景。項目組帶動實驗校師生在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等新技術的支持下,構建起“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未來教育新樣態(tài)。
?。ㄗ髡咔窳嵯祻V東廣雅中學教研處副主任兼國際部主任、正高級教師,袁睿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9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