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年—740年),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人。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赴長安應進士舉,不第而歸。張九齡鎮(zhèn)荊州,曾入其幕,后病疽而死。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六十三首。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他的詩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七言歌行一首也沒有,七言絕句只有六首。這在盛唐詩人中是少見的。
對詩歌創(chuàng)作,孟浩然是非常重視其思想內容的,“常自嘆為文不逮意”(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隱逸和漫游,很少接觸社會現實,他的詩絕大多數是其隱逸情趣的反映,或抒寫羈旅的愁思,思想境界不高。不過,把詩從初唐風行的詠物、應制等狹窄題材中解放出來,致力于田園、隱逸詩的創(chuàng)作,并將之與山水、行旅題材結合起來,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風氣之先的,應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田園、隱逸詩,向來以韻致飄逸、風格恬淡見稱。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此詩通過對農村風光和田家朋友歡聚宴飲情景的描寫,表達了賓主之間純真深厚的友情,也流露出作者對田園寧靜生活的向往,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農村風味。在藝術上,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不事雕琢,毫無渲染,如敘家常,看上去極為平淡,幾乎“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唐詩雜論》)。然而,“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一),平淡中蘊藏著深情和詩意。又如《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痹谶@首詩里,詩人用清幽的境界來表現隱居的閑逸和對友人的懷念,筆法細膩,風格淡雅。尤其是“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一句,晚唐詩人皮日休認為可“與古人爭勝毫厘”(《皮子文藪》卷七《郢州孟亭記》)。
另外,像《秋登萬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等詩作,都寫得淡而有致,自然渾成,同樣表現出孟詩的恬淡風格。
除田園、隱逸詩外,孟浩然還有不少山水、行旅詩。這類詩大都是他科場失意后的漫游時期所作,因而不免帶有一種孤清的色調。且先看《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痹妼懽髡擢毧彤愢l(xiāng)、夜泊江舟的情景,在清新高遠的意境里微露一股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愁和孤獨寂寞之感。語言素淡而韻味深遠。無怪乎皮日休說他“遇景入韻,不鉤奇抉異”(《皮子文藪》卷七《郢州孟亭記》)。至于《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一詩所表現的境界則更為凄清幽冷:“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比娝木洌瑑删鋵懢?,兩句寫情,渾然融合,把詩人客中念友之情、漂泊之感,寫得非常深沉感人。再如人們耳熟能詳的《春曉》,從字面上看,寫的似乎是一幅充滿喧鬧的春曉圖景,但細細咀嚼,就會發(fā)現在這清新活潑的氣息里還蘊藏著一縷惜春之情,色調仍然是清淡的。
誠然,恬淡孤清是孟詩的主要特色,但有時也寫得氣勢雄渾,“沖淡之中有豪壯之氣”(胡震亨《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膾炙人口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笨梢钥闯?,這首詩的氣勢比較宏闊,尤其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象,雄渾磅礴,筆力雄健,可與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詩句相媲美。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陽樓,此詩大書左序毬門壁間,右書杜詩,后人自不敢題也?!笨梢妰稍娡瑸樵伓赐サ拿?。又如《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寫詩人同當地官吏赴錢塘江觀潮情事和漲潮奇景,也很有氣勢:“百里雷聲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痹偃纭杜眢缓型麖]山》詩中的“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幾句,寫凌晨在彭蠡湖中所見廬山的景象,分外雄奇壯麗。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說:“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早發(fā)漁浦潭》)‘太虛生月暈……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边@個看法是很有見地的。
總的來看,孟浩然的詩思想內容比較單薄,但藝術造詣較高,尤其是五言詩,享有“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之譽。
晚唐的皮日休曾把孟浩然與李白、杜甫并列而三,這未免有些過高。論成就,孟浩然不如王維,可他比王維、李白、杜甫以及邊塞派主要作家高適、岑參等人的年齡都大,創(chuàng)作活動比他們早,在盛唐詩人中可算是一個前輩。他的山水田園詩,作為王維的先導,最先以詩的豎琴,彈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因而在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08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