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一直守住一間教室,帶著學生大量地讀詩寫詩。讀的寫的都是現(xiàn)代詩歌。學生年齡也比較分散,二到六年級都有。有人很是好奇:小學生,能寫出什么像樣的現(xiàn)代詩來嗎?
成人對兒童世界的傲慢與偏見由來已久。我以為,這緣于成人的傲慢和自我封閉。要知道,文學和藝術的天敵是陳詞濫調。朱光潛先生認為“詩要說的話都必定是新鮮的”。這“新鮮”又從何而來?這就要回到“什么是詩”這個本源性話題上來。
“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歌是思想感情馳騁的地方,萌動于心中為志,抒發(fā)出來為詩。心中情感激蕩,因而形諸文字表達出來。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也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P>
當然,這都是古典詩歌言志抒情的傳統(tǒng),對于現(xiàn)代詩歌來說,選擇合適的詞語,大膽地表達內心的聲音,只要是當下那一刻的想法、感受、情緒狀態(tài),都可以落筆成詩。
正如奧地利詩人漢斯·雅尼什在一首小詩里所寫的——
抬起頭
推開窗
吸口氣
吐口氣
就是
一首詩
對于初學寫詩的人來說,詩歌誕生于驚奇,擁有創(chuàng)造的偉力。
詩人藍藍在《如何成為一個詩人》里這樣寫道:“親愛的孩子們/寫詩其實很容易/今天的作業(yè)就是比賽吹牛/誰說得最不可思議/誰就是詩人!”
看,多么神奇!小孩子的吹牛都可以寫成詩,調侃又為何不可以?
我說大人們啊,兒童的幽默,不可無視,也不宜低估。正是在這談笑之間,想象迭出,詩意橫生。所以,帶著孩子寫詩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難。
我在學校成立了一個專門帶大家讀詩寫詩的社團——星星童詩社,詩社第一節(jié)課,就從“什么是詩”開始談起。
提到“詩”,孩子們想到的都是古體詩,最容易脫口而出的正是李白的那首《靜夜思》。然而,當這首經(jīng)典的古詩翻譯成英文,再轉譯回來,就變了個樣兒——
月光灑在窗戶紙上
地上泛起一層霜
抬起頭來
看那天上明月
低頭沉思
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我笑著問孩子們:“還認識這首詩嗎?這就是《靜夜思》,跟大家都熟悉的那首,有什么不一樣呢?”
“句子有的長,有的短,沒那么整齊了?!?/P>
“不強調押韻了?!?/P>
“句子變多了?!?/P>
“意境不同了。”
這就是現(xiàn)代詩了,因為更自由,所以有更大的空間。所以,現(xiàn)代詩更適合現(xiàn)代的孩子。英國詩人依尼諾·法吉恩在《什么是詩》里這樣寫道:
玫瑰不是詩,
玫瑰的香氣才是詩;
天空不是詩,
天光才是詩;
蒼蠅不是詩,
蒼蠅身上的亮閃才是詩;
海不是詩,
海的喘息才是詩;
我不是詩,
那使得我看見聽到感知某些散文無法表達的意味的語言才是詩……
詩不是對某樣事物的具體描寫,而是對它的深刻凝視,需要捕捉你在剎那間的情緒流動,如初見般的驚奇。就像詩人孫文波所言,“所謂的詩歌技藝,是建立在洞察力之上的”。為了加深這一印象,我?guī)W生又讀了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在意義叢林旅行的向導》,繼續(xù)探尋詩歌語言的特色。大家輕聲讀著,也交流著彼此喜歡的詩句,有些似懂非懂,有些一知半解,但都在很勇敢也很努力地感受詩句中隱含的意味。
在詩歌課堂上,我不會像做閱讀理解題那樣帶學生去尋求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試圖借助詞語的提示,說出當下的印象。正如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別處》里所說的:“在詩歌這片領地上,所有的話都是真理。”這也正是詩歌的迷人之處。
當情緒被詩句喚醒,當思慮被語言擊穿,詩歌殿堂的大門緩緩開啟,孩子們透過狹窄的門縫,似乎窺得一點兒寫詩的妙法。
詩歌的幼童蹣跚學步,就從模仿大詩人的詩作開始?!巴募丛娦摹?,童年的天真好奇就是浪漫詩心的源頭。我們從日常的生活進入,曲徑通幽,路上的花香鳥語,成就孩子筆下笨拙的詩行。
一個謙卑的詩人,一定要有一顆驕傲的詩心,無限相信自己筆下的事物,那正是心中景象的投影。哪怕稍顯稚拙,哪怕跌跌撞撞,我們依舊不管不顧,走向前方,最終成就一間“彩色的詩歌教室”,那是一個更大的宇宙。
(作者系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語文教師,著有《更大的宇宙》等)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23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