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3月1日在江蘇常州舉行的第二屆“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開展氣候變化教育”研討會上,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湖南、廣東等地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分享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牽頭,聯(lián)合全國合作研究者研制的中英文版《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在本次會議上發(fā)布。
研討會主題
與會代表反映出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高度認同。代表們反映,在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fā)展道路,加快發(fā)展新質生產力,著力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開展氣候變化教育勢在必行。
與會代表發(fā)言
與會者強調,氣候變化教育的開展,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協(xié)同。據了解,本次會議的參與者包括中小學、職業(yè)院校、老年大學的校長和教師,有社會組織代表,還有企業(yè)和社區(qū)代表。分享的成果都體現對更多主體力量的凝聚,體現出更能融入、影響生產、生活、治理場景的特征。
本次發(fā)布的《氣候變化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認為,教育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舉措之一,通過影響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和生活選擇,有助于學習者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所需要的素養(yǎng)。鑒于氣候變化本身的復雜性,要求以多面向、跨學科思維來開展氣候變化教育,體現綜合性、實踐性、豐富性。
該綱要突出了教育目標的清晰,認為氣候變化教育要發(fā)展學習者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包括增強學習者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地球生命共同體意識,形成尊重、協(xié)作、貢獻于人類文明、人類發(fā)展、地球生命的價值取向;形成合理認識個人與人類關系的思維方式;增強知行合一、領導變革的價值取向,形成合理認識點滴努力與系統(tǒng)更新關系的思維方式;增強立足當下、主動作為的價值取向,形成合理認識當下與未來關系的思維方式。氣候變化教育也要發(fā)展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包括發(fā)展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自然科學類知識、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和學習者的領導力、實踐力、綜合解決問題力、終身學習力。該綱要還強調,氣候變化教育的目標還應包括形成學習者在生產、生活和參與治理中的新習慣,使人能將所學的氣候變化知識與能力滲透、體現在日常生活、生產、社會治理及全球治理中。
結合這一綱要,與會者進一步分享了跨學科整合和項目化學習,親子、代際學習與家庭社群學習,社會資源的開放與合作,數字化學習等多類型途徑,強調面向全民開展氣候變化教育,要倡導個體學習、群體學習、共學互學,提倡項目化學習、觀察學習、體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課堂學習等多種方式,重視真實的生產與生活世界、書籍、視頻、模擬軟件等多類型學習資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