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國家認同的角度,構建“靈魂彰顯”“根基扎實”“體系完整”的德育體系,不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13年至今,學校以學區(qū)化辦學、結對幫扶、國際交流、幼小中銜接為主要方式,展示和推廣德育體系建設成果。
探索:從單項突破到整體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積極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德育工作綱領性文件和工作重點,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從單項突破向整體推進發(fā)展。
以政治認同為主導,設置“五旗教育”。學校以政治認同為主導,以革命舊址為資源基地,以革命先輩人物為榜樣,以觀、唱、講、做、寫為基本方式,開展了“愛黨旗、愛國旗、愛軍旗、愛團旗、愛隊旗”教育,突出德育的活動化與情境性。
以文化認同作提升,構筑“五紅陣地”。鑒于文化多元性對文化認同的沖擊,學校堅守政治認同,探索以文化認同提升德育的策略,將紅領巾電視臺、紅領巾電影院、紅領巾廣播電臺、紅領巾畫廊、紅領巾閱覽室統整起來,構筑起“五紅陣地”。“五紅陣地” 以讀、看、編、播、畫為主要方式,加大校內外實踐、才藝展示等活動與體驗的力度,加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為德育整體實施提供了文化層面的支持。
將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相融合,完善“畫面文化”與體系建設。《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將國家認同被列為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明確了育人方向和目標,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1]。教育不僅關注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同時也關注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對文化的傳承。為此,學校整合“五旗教育”“五紅陣地”,統合課程、教學、環(huán)境、管理等要素,形成“畫面文化、向上人生”品牌,以具有審美性、多樣性、教育性的畫面為教育媒介,引導學生在閱讀、演繹、創(chuàng)生畫面中認同自身角色;加大實踐力度,探索幼小、小中銜接貫通,促進了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教育有效融合。同時,學校從國家認同、社會認同、學校認同、家庭認同以及自我認同幾個方面,優(yōu)化德育內容,整體構建起小學德育體系,取得顯著效果。
實踐:健全德育“靈魂”“根基”“體系”
國家認同視域下小學德育體系是什么?為什么要構建?如何構建?這是學校從國家認同角度來構建小學德育體系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學校探索形成了在“畫面文化”浸潤下,以國家認同為底蘊,以“全息實施”為基本特征的小學德育體系與創(chuàng)新實施模式,讓德育的“靈魂”更彰顯,“根基”更扎實,“體系”更規(guī)范,促進德育工作整體提升(見圖1)。
圖1 以國家認同為底蘊的德育內容示意圖
一是確定了德育向兒童道德生命成長回歸的構建策略。由關注課時、經費和活動等外在因素,轉向以兒童為中心,關注兒童的內心。真正從兒童成長的角度出發(fā),按照自我認同—家庭認同—社區(qū)認同—學校認同—國家認同的主線和視角,整體規(guī)劃和布局,構筑德育體系,讓學生從小樹立家國情懷。
二是提煉出“畫面文化”及其育人特質,完成文化對德育體系的整體浸潤。利用直觀、形象的畫面進行德育,更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與認知規(guī)律,更容易讓德育入情入境入腦入心。為此,學校從影視資源等育人元素中提煉出“畫面文化”,用文化增強育人的包容性,將德育工作植入學校發(fā)展核心,使德育工作融入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增強德育的整體性(見圖2)。
三是對育人目標進行了校本化思考和表達,明確了對人的培養(yǎng)規(guī)格。結合歷史,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化為“做一個溫暖、明亮的現代中國人”,把核心素養(yǎng)校本化為“健康、善學、創(chuàng)思、審美、擔責”,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提煉出了低段、中段、高段三級目標,形成多維一體的培養(yǎng)目標體系。
四是在“畫面文化”浸潤下,結合地方特色,對德育內容進行整體重構。學校將國家認同的國情常識、傳統文化、價值觀等內容,與德育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生態(tài)文明、心理健康五大領域內容,進行了歸并統整,從自我、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等五個層面進行優(yōu)化和重構,并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將德育內容分年級融進學校主題課程、實踐課程、社團課程、學科課程等各類型課程與活動,從而形成了一個融合、開放、包容的內容體系。
五是結合實際校情,探索出全科融合、全員參與、全程關注、全時空鏈接的實施方式。全科融合即基于獨立課程實體的融合育人,學校將德育內容主題化并融進學校教學,以認知為主,做好隱性德育課程;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以踐行為主,上好顯性德育課程。在學科教學與德育體系實施之間打通一條連接線。全時空鏈接即基于關鍵活動引領、多種活動關聯的多維育人,學校將德育從課內延伸到課余,擴展到周末;從校內到校外,拓展到場館,讓學生走向自然,全面體驗社會生活,讓學生在體驗、參與、互動中接受德育,獲得全面發(fā)展。全員參與即基于多主體聯動、家校社結合的協作育人,學校聯合家庭和社區(qū),挖掘社會資源,構建“家校社”結合的共育體,避免了德育工作封閉化。全程關注式即基于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的銜接育人,學校注重德育的連貫性,與幼兒園和初中學校做好德育銜接,形成德育合力。
六是關注學生實際發(fā)展,用新技術支撐德育評價。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借助學校微企號,開發(fā)信息化的電子德育考評系統,記錄學生在學校、社會或家庭等線下場景的各種表現,學生在線上獲得的點評積分可在線下換取實物、課程、心愿等獎勵,形成對學生的二次鼓勵。過程與總結相結合:在校內由教師發(fā)放“種子能量幣”進行及時評價;在校外以《FX樂玩手冊》為載體,引導學生到各個社會實踐基地進行體驗實踐;學期結束時,教師結合日常評價在《種子成長手冊》上形成總結性評價。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增強德育信息的痕跡記錄與即時評價:《種子成長手冊》設計了自評、他評、師評、家評四欄,在多方評價中完成學生自我認同、他人認同的校正契合。
創(chuàng)新:從自發(fā)德育到自覺德育
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學校德育從自發(fā)轉向自覺,有以下創(chuàng)新點:
一是以國家認同為底蘊,注重小學德育體系的整體建構。把國家認同作為德育的靈魂和根基,以及推進德育工作的支點。以國家認同為底蘊的德育體系,讓兒童有了認同,就有了角色;有了角色,就有實踐;有了實踐,就產生熱愛。
二是在“畫面文化”浸潤下,優(yōu)化了德育目標與內容。在根據國家要求形成的校本化育人目標指引下,學校德育遵從兒童心理規(guī)律,從國家認同、社會認同、學校認同、家庭認同以及自我認同方面,優(yōu)化德育內容;讓學生在情境性“畫面文化”的學習與體驗中接受德育,在走心、融情、導行中增強家國情懷。
三是回歸兒童主體,探索全員參與、全科融合、全程關注、全時空鏈接的德育實施方式,采用新技術支撐德育評價。由關注外在因素,回歸關注兒童內心,變革了體系構建的策略,創(chuàng)新了實施與評價方式,促使學生知行合一,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
近年來,學校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實施體系、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學生國家認同感顯著增強。今后,學校還計劃將師資隊伍管理納入德育體系,為學生獲得高認同感的、有價值有美感的生活奠定德育基礎,更好地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易艷丹,單位: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